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们入学的初级阶段。小编整理了小学高级职称论文发表,欢迎阅读!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在农村教育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这些儿童的思想定位及健康心理的形成不容忽视。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加强品德教育制度规范,了解小学生的内心需求,对症下药,这直接关系到小学生未来发展。
一、当前思想品德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促进小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对事物正确的评价标准,又因为小学生正处于爱幻想的年纪,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中有一部分主要是针对的心理教育,对学生未来心理素质的培养十分关键,能够促进小学生整体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未来各方面的发展。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凝聚力的形成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许多小学生在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长辈十分溺爱,这就使得小学生十分自私,奉献精神和团结意识极度匮乏。但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宣传团队精神和共同价值观的知识,小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品德知识可以快速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也是班级的凝聚力所在,可以有效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将所有学生凝聚在一起。
二、当前我国农村小学品德教育现状分析
(一)对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重视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以分数成绩来作为考核标准,虽然有些农村小学虽然领导阶层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并没有落实到思想品德教师肩上。有些教师缺乏思想品德教育理念,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分数太少,而且学生分数基本都满分,教师根本没有将重点放在思想品德教学方面,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学科教学,对思想品德教学重视不足,教学方法也较为陈旧,一方面,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那种自我酝酿形成的不良习惯,难以将其向好的方向转变和修整;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在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考核数据中显示,大多数小学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都十分顺利,各项教学记录都十分详细,但是如果继续推敲就会发现,小学学校理论教学较多,而思想品德实践教学开展较少,有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存在。
例如,在开展“学雷锋精神”活动中,小学学校各项活动计划、校长讲话记录都十分详细,但是就是缺少开展活动时的视频资料,这就可以看出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存在着严重的说教形式问题,根本没有认识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意义,无法触动小学生的心灵,失去了思想品德课程应发挥的作用。
(三)农村留守家庭制约思想品德教育发展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许多农村家长都选择进城务工,这就导致了许多留守儿童问题,这些留守儿童通常是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在家,缺乏教养,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就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教师无法快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许多留守儿童性格都较为孤僻,不习惯与人交流,严重制约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
(四)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更新较慢,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与时代相脱节。随着小学生的成长,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在逐步增强,而“思品”的这种脱节发展,使得课本内容与小学生实践经历相差很多,尤其对于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需要一个可靠且有保障的引导者。这样不但会给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引导带来极大的偏差,而且他们也会对课本知识产生厌学情绪,认为教材上的知识过于虚假,最终导致小学生形成错误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提升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要重根基
想要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必须要加强对国家公民品德教育的开展,要从大环境开始抓起,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的道德素养考核,为人师表必须要有高尚的情操、规范的举止,要能给小学生做出表率。同时还要对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和修改,要重点宣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理念,同时三者之间也要有机结合发展,学校要多组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群众进行互动,开拓小学生的身心视野。
(二)创新思想品德教学途径
农村小学学校必须要改变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模式;要迎合新课改要求,加强对学生内心情感状况的了解;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习惯的培养,充实学生的视野。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伟大人物的书籍,让学生体会伟人的爱国情怀,同时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到抗日纪念馆或博物馆进行参观,用实践活动去感染学生的心灵。
(三)品德教育方法是品德教育的关键
常见的小学品德教育的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不管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注重联系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真实、具体、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展开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风雨,增长才干。
四、结语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小学教师必须要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要开阔学生的视野,规范自身行为举止,给学生做好表率,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从而快速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小学高级职称论文发表篇二
再谈小学数学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摘要:思维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好坏、能力的发展。再谈小学数学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习惯
所谓思维的有序性就是思考问题时有条理、按一定顺序地进行。养成了这个良好习惯,思考时就不遗漏、不重复,这是良好思维活动的开端,教师应当把这个习惯的培养摆在首位,并时刻提醒学生。如《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可以结合实物演示,让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思考:①根据公式S=pr2计算一个底面积,②用一个底面积乘2得到两个底面积之和,③根据公式S=ch计算侧面积,④把两个底面积与侧面积相加即是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又如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四步曲”来完成:一找关键句,即找出表述两个量之间关系的句子;二确定单位“1”,即找出关键句中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三写关系式,写出“单位‘1’的量×分率=另一个量”这样的乘法式子;四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二、思维的多向性
所谓思维的多向性就是指学生能从数学知识的各种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具有灵活的解题思路,养成多角度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题多解训练,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思维更灵活。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共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法解答:假设鸡兔各有10只(折中法),发现腿的总条数比原来多,说明兔的只数多了,需调少一点,通过调整再调整,调至腿的总条数与原来同样多为止;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假设法即算术法解答:①假设全部是鸡,一共有20×2=40(条-)腿,相差的腿条数有54—40=14(条-),是由于每只兔少算了4-2=2(条)腿,从而得到兔14÷2=7(只),鸡20-7=13(只);②假设全部是兔,一共有20×4=80(条-)腿,相差的腿条数80-54=26(条-),是由于每只鸡多算了4-2=2(条)腿,从而得到鸡26÷2=13(只),兔20-13=7(只);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方程法解答:设兔子为X只,则鸡为(20-X)只,列方程为:4X+(20-X)×2=54,解得X即兔子7只,鸡13只;或设鸡为X只,则兔子为(20-X)只,列方程2X+(20-X)4=54,同样解得X即鸡13只,兔子7只。
又如:一架飞机所带的燃料最多只能使用6小时,已知飞出的时速为每时600千米,回来每时750千米,飞机最多飞出多少千米就应返回?①从分数知识出发,把飞出的总路程看作“1”,则飞出的时间为1/600,回的时间为1/720,根据“具体数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得算式6/(1/600+1/720);②从比例知识出发,由于出去和回来所走的路程相等,飞机去回所用的时间比正好是速度比的反比,再把6小时按比例分配。
三、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来自于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对非本质属性的排除。为此教师可以变换思维方式,如用尺子量一张纸的厚度,让学生学会运用归一思想量出N张纸的厚度再除以N;还可以进行情节叙述的变式如“甲筐水果比乙筐多10千克”可以变为:①乙筐再填上10千克和甲筐一样多。② 甲筐去掉10千克和乙筐同样多。③甲筐给乙筐5千克后,甲乙两筐同样多。④甲筐给乙筐4千克后,则比乙筐还多2千克。⑤甲筐给乙筐6千克后,则比乙筐还少2千克等。
此外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既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学生解题思维深刻性的重要策略。如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面粉有40千克,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3/4,大米有多少千克?”在让学生理解题意正确解答后,可以把第二个条件“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3/4”改为① “是大米重量的3/4”②“大米重量比面粉多3/4”③“比大米重量少3/4”④“大米重量比面粉重量的3/4还少3千克”等,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结构,提高解题水平,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又如在低年级教学与乘法有关的解决问题时,可以安排如下习题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1、我家种了2行树,一行6棵,一行4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树?2、我家种了2行树,第一行6棵,第二行也是6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树?通过分析判断第一题用加法计算,“2行”是多余条件,干扰学生,要学会选择条件进行解题,第二题除了“2行”是多余条件,还要帮助学生从过去的加法算式中跳出来,运用新学的乘法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四、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新成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编一道应用题,小发现,小创造等都是创造性思想的结果,教师均需加以保护。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这课时,教材介绍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pr2。此时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圆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还能转化成其它学过的图形吗?通过学习小组的不断操作、反复验证,学生们发现:①可以把圆转化成近似的梯形,梯形的上下底之和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圆的直径(即2r);②还可以把圆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四分之一,高相当于半径的4倍(即4r)。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还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思维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好坏、能力的发展。只有爱动脑,勤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才能不断地发现和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良好思维习惯是在日复一日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把良好习惯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